书韵网 -韦素园传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21:28:09

韦素园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韦素园传精美图片
》韦素园传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韦素园传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966820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3.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21:28:09

内容简介:

  《韦素园传》是安徽作家黄圣凤新近推出的又一部新作,书写未名社“守寨人”韦素园传奇而苦涩的一生。书稿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韦素园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韦素园,安徽六安叶集镇(原霍邱叶集镇)人。韦素园早年随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曹靖华等赴俄留学,列席过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亲耳聆听过列宁同志的报告。1925年加入鲁迅麾下的进步文学社团“未名社”,是骨干成员之一,他编辑《莽原》和《未名》半月刊,印行出版《未名新集》系列,是鲁迅《朝花夕拾》《坟》等著作的实际编辑人。他翻译和推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到中国来,翻译作品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因为长期伏案,积劳成疾,韦素园患严重肺病,因医治无效,英年早逝,时年30岁。韦素园去世后,鲁迅亲自题写并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多方筹集文章为韦素园出纪念册,并撰写了情深意切的散文《忆韦素园君》,沉痛悼念。


书籍目录:

《韦素园传》小引…………     韦 顺

《韦素园传》序………… 黄开发

 

章  发蒙入私塾,幼年见聪颖

第二章  就读明强校,少年展英姿

第三章  习得圣贤书  爱国见初心

第四章  历多地辗转  志报效祖国

第五章   上海修俄语,心向苏维埃

第六章  惜星火之恋,叹情深缘浅

第七章  行程七千里,奔赴莫斯科

第八章  读东方大学,树理想信念

第九章  惟生计之艰,哀长兄病殁

第十章  遇恩师鲁迅,入未名社团

第十一章 住寨办莽原 喋血三一八

第十二章 素园遇长虹  未名对狂飙

第十三章 咳血因积劳,疗养去西山

第十四章 卧病福寿岭,人休心未休

第十五章 鲁迅回京都  西山探素园

第十六章 多思文学事,久怀艺术心

第十七章 多年苦经营  未名终解散

第十八章 惜宏才远志,叹厄于短年

第十九章 认真而勤勉  文艺以立身

 

 

附录:韦素园年表


作者介绍:

  黄圣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作品约200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清明》《散文百家》《安徽文学》等多种报刊杂志。出版过《一棵树的穿越》《等一朵花盛开》《让兄弟姐妹都开花》等文集七部。作品收录于2017、2018《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美文》等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征文奖、孙犁散文奖、 林非散文奖、江淮散文奖、金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散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入选重点的51部文艺作品。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大片的碑林沉静于香山脚下。

  站在这里,远远凝望,起伏的山脊犹如蛟龙,逶迤连绵,向天外奔跑,一直跑到视野的外头。这地方植被丰茂,空气宜人,环境优美,如诗如画,是一块风水宝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这里建成北平现代座公墓——万安公墓。一块一块的墓碑,刻下一个一个让人不能忘怀的名字,更让美丽的西山蕴灵藏奇,不同凡俗。

  已经故去的人们,在这里沉睡,他们曾经拥有过的属于他们的灿烂或辉煌,以及后来者所看不到的,他们人生背后的高低起伏,悲喜苦乐,都随着生命舞台大幕的垂落,而不再沸腾和喧哗。他们终于可以静静地躺下,鸟雀的鸣叫,像一片片落花,将他们尘世的身体覆盖,一切归于无言。

  韦素园躺在这里,已经八十多年。他青春的骨骼早已经融入大地,他的精神和才华成了化石,凝结在一块灰突突的石碑上,无声无息。但我相信,他永不老去的灵魂一定在放松地徜徉,尽享着北国晴雪、西山丹枫、玉泉塔影。睡下,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俗务不再侵扰,病痛不再来袭,不需要再为了某种盛筵,久久烹调自己的肉身,在这里看书、翻译、写作,心无挂碍,岁月安好。

  韦素园躺在这里,钱钟书、朱自清、胡惟德、柏文蔚、曹禺、萧军、戴望舒、穆旦、陈白尘、冯友兰、启功们也躺在这里。一些生命静止在时光里,而另一些的生命穿透墓园的肃穆,依然蓬勃:一只鸟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一只虫子从低处爬到高处,一缕一缕阳光穿过缝隙,照在泥土和墓碑上。这些名字,这些题款,这些碑文,很近,也很远。走过万安公墓,像穿越一座丛林,四处散溢着似曾相识的味道,就连嘶嘶的蝉的长鸣声里,滑落的,亦是袅袅的文气。

  属于韦素园的,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墓碑了,立在许许多多名声显赫的墓碑中间,并不打眼,甚至有几分寒凉。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吸引着我从大别山下走来,从史河岸边走来,从一个叫叶集的小镇走来,靠近它,凝视它,久久地抚摸它。

  墓碑是冰凉的,我的眼睛是热热的。不期而至的一场暴雨,把我们圈在伞下,那些绿意铺张的树叶子,也在风中哗然一阵子。非常感谢雨水,冲净碑石上的浮尘,在短暂的喧嚣之后,安然地停下。我们合上伞,再仔细端详,墓碑上的文字格外地清晰。

  碑的正面,是六个大字:韦君素园之墓。

  碑的背面,是鲁迅先生题写并手书的碑文和墓记:“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 落款: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

  立于墓碑前,思绪翻滚。韦素园的一生,仿佛一部电影,在北国浩大的天空中,一幕幕地放映。

 

 

章:发蒙入私塾,幼年见聪颖

 

  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段的大别山脉,峰峦叠翠,壑幽林深,密布的溪流翻山跳涧,轻歌而下,聚少成多,汇聚成一条清澈的大河。这条河,名字叫史河。

  在史河的岸边,有一个古镇,叫叶集镇。早在春秋时代,这一带叫“鸡父邑”,因地理位置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鸡父之战”,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是春秋战国十大著名战例之一。

  历史早已堙没,古战场的遗迹久已不存。史河漫长地流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河流经历无数次改道,千百年的泥沙沉积,在大别山北麓的皖西之西,形成了一块广阔的平原。明朝年间,一个姓叶的商人,行船到此,感觉这里水路畅通,风雨调顺,天地和睦,遂定居于此,设铺经商,迎来送往。因生意兴隆,人气越聚越旺,遂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商埠。叶家集从此声名远扬,成为古鸡父城邑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商贸重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韦素园出生在叶家集:小镇北大街,忠义亭旁,一个小商人之家。韦素园出生的时候,端午节刚过不久,韦家门扉上插着的艾蒿还在,木桶里竹叶包裹的粽子还有,淡鸡蛋咸鸭蛋也还一白一绿地躺在洋瓷盆里。娘抱着新生的婴儿,嘴里念念叨叨:“娃娃,你是赶来吃粽子的吧,走慢了一步,好在留的还有。”娘笑着,“这是撵着屈夫子的脚步来的,将来啊,一定文绉绉的。他爹,孩儿的大号你说叫崇文,就依你,小名我看就叫文魁吧!”

  素园娘姓孔,是读过书的。小的时候,在娘家跟长兄温习过《诗经》《离骚》《大学》《中庸》之类,虽是飘学,倒也识文断字,文辞通明。嫁到韦家来的时候,还带着一摞子书呢。

  韦素园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了大哥韦崇璧(凤章),二哥韦崇义(少堂),还有一个姐姐韦崇英。在素园之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弟韦崇武(丛芜),小弟韦崇斌,妹妹韦崇贤。

  在叶集的北街,韦家老门老户,为人低调,忠厚待人,家境也算殷实。从祖父那一辈就开始经商,讲究诚信,老幼不欺,在一条街上声誉极佳。韦素园父亲文能撰字,武能经营,见人不笑不说话,把祖上传下来的一爿小店操持得活泛。

(叶集老街)

  韦家的北面不远是古老的火神庙,东北方半里开外就是小南海,小南海上有帝主宫。火神庙和帝主宫香火都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四面八方的人来此烧香,到了年节,更是香客纷纭。韦家经营火纸和日杂,生意一直不错,家庭也算殷实。

  韦素园自幼执拗,家中大人稍有一句不如意的话,他便往墙角一蹲,闷声不响,不吃不喝,低着头,啃着指甲,对人不理不睬。要是大人忙忘了,不喊他,他就半天不起来,直到有人走到他面前说几句好话,三劝三拉,才恢复常态。

  大哥韦凤章结婚的时候,为筹办宴席家里买了十只白瓷大碗,韦素园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父亲从外面回来,大发雷霆,喝问是谁打碎的。一家上下个个噤声,韦素园却从屋内走出来,承认是自己失手。父亲要打他,拳头举得高高又轻轻放下,他原谅了孩子。而韦素园却不原谅自己,他一个人哭了很久,天晚了,困极了,倒在地上睡着了。母亲抱他上床,摇头叹息。

  光绪三十四年(1908),韦素园七岁,到了该读圣贤之书的年纪了,父亲送他进了私塾。塾师名叫安信之,是一个瘦瘦高高的老先生,在本镇开馆办学已经二十多年。素园见了塾师,先行跪拜之礼,之后又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就是给孔圣人叩头。安信之私塾的正堂陈设供桌,孔子的牌位立在供桌中央。塾师点燃三根香,双手捧着插在香炉内,他虔诚地弯下腰,自己先行鞠躬之礼,然后说道:“韦家三公子韦崇文叩拜先师!”韦素园伏地,对着上方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正式拜师入门。

  韦素园聪慧,《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学什么会什么。“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都背的滚瓜烂熟,颇得塾师欢心。

  有一次,安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

  曰:“童子欢天喜地,皆因周末休息。”

  每到休息日,学童们兴了,明日不用上学堂,今日下午没结束就恨不能收拾书包跑去玩耍。老师看出他们的心绪,就故意见境而题。并言谁对的好,谁就先回家。

  学童们七嘴八舌,各有所对。韦素园对曰:

  “先生咬文嚼字,偏当日曜出题。”

  老师嘲笑学生未放学就跃跃想离,韦素园埋怨老师将下课故意拖延。师徒二人上出下对,相与争锋,情趣盎然。

  老师见此对,暗暗赞叹崇文的悟性与敏捷。他在总结学业给家长的时候,写道:“年少聪明子,英才智过人。时间无限事,古贤观其身。”

  在私塾里,大小便都要领签,得老师允许方能出屋。大便领大签,小便领小签,塾师得以控制时间,以免弟子借故跑出去玩。塾屋里有一个学生,名叫王方华,年龄比素园大两岁,不爱读书,调皮贪玩。经常小便时领大签,借机逃课,跑到街上去。以致大签久久不还,真想大便的孩子领不到签,有一次竟然拉了一裤裆。

  韦素园非常气愤,决心惩治王方华。有一天,塾师被朋友请去喝酒,提前放了午学。临行告诉他们,午饭后提前来塾屋写字,背诵诗文。午饭后,学生们早早到齐,王方华以大学长的口气,命令大家都听他的,一起做游戏。王方华说:“崇文,你点子多,你给出个题目,咱们玩什么呢?”

  素园说:“前不久,庙里演大戏,名字叫《捉拿韩麟锁》,你们都看了吗?”

  王方华一听,高兴起来,拍着手说:“好戏,好戏呀,有跑有打,能上能下,有捉有拿,热闹得很!”

  素园说:“我们就演这一出?”

  “好好,我看行!”王方华自告奋勇说:“我个子高,我就演韩将军,你们捉我,捉不住每人罚钱五十文!”

  素园说:“既然演将军,就得像个将军样,我们给你画脸!”他和台静农、李霁野等人一起,拿来老师的红蓝墨笔,模仿唱戏的脸谱,把王方华画得一脸乱色。

  游戏开始了,韩麟锁“策马”奔逃,“众将士”一轰而上,齐喊捉“韩贼”呀……王方华左冲右突,气势凶猛。无奈众人齐心,士气旺盛,韩贼寡不敌众,被大家攻得边守边退。退到塾屋边上的一间小矮房,王方华踩着小桌子就爬上了房子,韦素园一声令下,大家撤走了小桌,切断他的后路。王方华非常气恼,大叫道:“有本事的上房来,谁敢上房,我立即拿下。来一捉一,来俩捉双!”

  恰在此时,安信之回来了。老先生咳嗽一声,众弟子纷纷跑进屋,各坐其位。但刚才玩闹的表情都停在脸上。老先生不明就里,翻书上课,讲了几句发现气氛有点不对。他停下,也不说话,从老花镜的上方探出目光,端详大家良久。忽然发现王方华的位置空着,便问:“方华未到,还是如厕未回?”众生哄堂大笑。

  笑声中,安先生朝大家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只见矮房上坐着满脸花色的王方华,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把脸冲刷得一道一道的。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安老先生的胡子气得一翘一翘地,“还不赶快下来!”

  可他哪里下得来,脚下的桌子已经抽走,他已经是一只困兽,只得带着哭声央求。

  完了安先生惩罚他,用戒尺打掌心十下,并罚跪一时辰。众学生心里偷笑。

  韦素园在安信之的私塾里读了四年幼学。这一时期,素园年纪尚小,他还不懂得在这四年之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迅速崩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诞生。1912年2月12日,中国后一位皇帝——清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政府自入关以来268年的统治,也比标志着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彻底结束。

  清朝皇帝被赶下宝座,中国进入民国时代,这一年,韦素园十一岁。韦父做了个决定,把韦素园和比他小三岁的弟弟韦丛芜,一同转入距离叶集镇一百多里路的霍邱县立小学读书。

  据《霍邱县志》记载,霍邱县立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在“废科举,创新学”的呼声下,知县劳文琦等就城内丰备仓地,创办本县所高等小学堂,招收全县各地学生入学,推行新学。

  教室门口的小树下,有几棵鸡冠花,绿叶顶红,开得鲜艳壮硕。作诗课上,老师指鸡冠花叫学生们做首诗来,看谁做的好且快。韦素园几分钟就口占一首:

  《题鸡冠花》

  文冠屹立不乞栽,壁上挺然独自开。

  抛却人间尘俗气,今朝敢与菊争魁。

  老师颔首。说:“不错,不错,才思敏捷!这诗里头,既述鸡冠花之性格,又陈鸡冠花之精神。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之心态,敢于争锋之志气,韦崇文果然有文才!”

  弟弟韦丛芜说:“老师,里面还嵌着崇文的小字呢!”

  “哦?”

  “我三哥小字文魁。这首诗‘文’字起首,‘魁’字落尾!”

  “哦哦,果真如此,果真如此!”韦素园上学不久,就给国文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霍邱县城关的西北角,有一个地方叫埋蛇沟,传说是楚国名相孙叔敖幼年时候砍蛇埋蛇的地方。这里有一条宽阔的水沟,四周林木葱笼,枯枝败叶也多,是各种蛇蝎出没之地。韦素园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里。

  有一天,上学途中,韦素园发现一条蛇盘卧在道路中间。哎呀,这要是打此经过的人。不小心踩上,被蛇咬了可怎么办,必须得给它弄走,消除隐患。他用棍子打,用石头砸,蛇头高高直起。韦素园后退,接过路人递过的铁锹,掂在手中,找准时机,奋力一斩。本来他只向给蛇赶走,却不经意杀了蛇。也好,其他同学就安全了。他又扒土挖坑,把蛇埋掉。

  等他匆忙赶到学校的时候,一堂课已经上了半堂。老师生气,责问为什么迟到,他叙述了打蛇的经过。

  老师说:“你太贪玩了,弄蛇误课太不应当,下次要改。”

  素园解释说:“老师,您不是给我们讲过孙叔敖埋蛇除害的故事吗?您说,孙叔敖自幼聪颖正义,终成一代名相,这埋蛇沟不是因为他而得名的吗?怎么今天我打蛇埋蛇,就不对了呢?”

  老师说:“孙叔敖打死的那是毒蛇”,老师把“毒”子说的很重,拖着长音,“你在路上看到的蛇,肯定不是那种毒蛇。路边小蛇多着呢,你未免太认真啦!”

  韦素园挠挠头:“我怎么知道它是不是毒蛇呢,您又怎么知道它不是毒蛇呢……总归,我打死蛇,是没错的!”

  老师不再责备,微笑着摇头叹息:“这孩子,认真了,认真了!”

  许多年以后,鲁迅先生在《忆韦素园君》一文中说:“……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大概,从小就现出端倪了。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韦素园传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韦素园传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韦素园传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韦素园故乡土地上的一名作家,黄圣凤对皖西文化有着一份热切的眷恋和深情厚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挖掘,她倾力打造了一部《韦素园传》,这将是全国韦素园传记。讴歌了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和实践者,赞颂他始终高举进步文化的旗帜,一路走在先进文化的路上,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为红色作家立传,弘扬正能量,高歌主旋律,顺应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且韦素园作为现代文化名人而始终没有传记,《韦素园传》将填补此项空白。

  《韦素园传》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反映韦素园的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文笔朴实,资料翔实,作者通过《韦素园传》的书写,发掘未名文化,传承未名文脉,弘扬未名精神,书写精神篇章,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强国的梦想。


前言

 

后记:一段心路,一种情怀

 

 

长篇纪实文学《韦素园传》从动笔到成书,经过了诸多的时日,大约有三年时间。如果从写作的起意、以及积累素材之始算起,那就更长了,有十年左右。

我多年研究未名文化,挖掘未名遗存,把地方文化的记忆、弘扬和传承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未名文化是皖西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种精神财富,它蕴含的力量,只有在不断地发掘中才能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我是韦素园故乡的一位文化人,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怀。每当翻阅历史文献,看到与“未名”相关的东西,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每当走在古旧的老街,心中都有一种踏响历史的冲动;甚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老街上的一轮明月,我都会若有所思:“一百年前,韦素园、韦丛芜他们也仰头看这同样的一轮明月吗?”

一百多年以前,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四个人先后诞生在叶集老街,他们一同经历了幼少时代的平凡岁月,一同沐浴老街的飒飒风雨。

再后来,他们次第走进了北京城,聚集在鲁迅先生的麾下,结社办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枚枚俊逸的青果。

他们以他们的努力,成为故乡的骄傲。

很有幸,我家也住在叶集老街,与他们四个人同一条街道。如果除却七十年时间的“墙”,那我们走的是同一条石子路,吃的是同一口井里的水,看的是同一片天空的月亮。西边的史河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河,不远处的大别山是我们共同的仰望。那些年月,城乡变化都非常小,有时几十年,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我熟悉的街道,或许也是他们曾经熟悉的模样。

当我撰写《韦素园传》的时候,一度曾经我不知道谁大谁小了。如果从出生年月看,他的确是比我大许多,我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过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时光的“色泽”迥异。

但是如果从“活着”的角度看,我时不时发生错觉,觉得韦素园比我还小。他的一生停止在30岁,我心中的他,笔下的他,都是年幼的、年少的、青春的,而我已经年过半百。我的面孔比他苍老。所以有时我甚至会以一个长者的心态去看他,用温情的笔墨去书写他,用邻居亲友的情感去爱他、怜惜他:这么一个性格内向、自幼少语、专注、执着、倔强、认真,甚至可以说有点偏执的孩子,他本该好好地活着,有甜蜜的爱,幸福的人生,儿女绕膝,事业顺心。

但是,他没有健康。没有健康,也就没有了一切。健康是“1”,后面的所有其他的都是“0”,现代人都这么说。

其实他也没有害什么大不了的病,肺结核而已。现在我说“而已”,轻描淡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的确有很多“而已”,但是在过去的时代,是无法逾越的高山大河。

肺结核曾经是不治之症,是要人命的,当时的人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毫无办法。为此,韦素园的生命定格在30岁。现在医治结核病手到擒来的医生,没有一个可以回到民国,去把那个名字叫韦素园的人救起。

他的哥哥韦凤章去世的时候,一封绝笔信写给两个弟弟。人之将死,其言必出之肺腑。他要两个弟弟回家去,回叶集去,好好找一门营生,孝敬爹娘,养育儿女,过寻常人家的日子,过一种平凡的生活。

但是两个弟弟都没有回故乡,尽管他们一贯很听大哥的话,但这一次,他们决意遵从内心,顺遂自己的选择。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是无论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的确,他们为此做出了努力,并且他们做得很好。

但是韦素园不幸早逝在出发不久的路上。倘若不是英年早逝,想必他的成就会更高一些。

我写这部《韦素园传》,是因为心中的情怀。一条街上长大,亲不亲,故乡人。台静农老宅离我家50米,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的祖屋,离我的家也只有大约300米。我们的老街狭窄,也不太长,号称“五里长街”,其实也只有其半。人口不多,商品粮户口的居民,也就临街的那些户。从南头到北头,每一家每一户门内住着什么人,他们姓什么,家里有哪些人,长得什么样,几乎都是清楚的。即便路上不打招呼,也基本知道这谁谁那谁谁。

一个小小的镇,在时代的阳光雨水中凝聚起来的“慢”和“温吞”,缓缓地发酵着,沉淀为心中的一世安稳。

小时候走在街道上,有文化的事情就是读一家一户门上的对联,从春天读到冬天,从艳红读到苍白,一直读到年下,户户门上贴上了新的对联,再接着读。小镇文化的确很稀薄,有时在路边摊上读一分钱二分钱的小人书,也是美味的文化点心。

关于“未名四杰”,老师没有说过,家长也没有说过,左邻右舍的邻居都没有说过。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叶集街头巷尾的真人真事或传说奇闻,到是真听说过不少,甚至街道上下,人们的吃喝拉撒、婚丧嫁娶,谁谁流氓赌博、伤风败俗的事情都一清二楚,就是没有人告诉过我新文化运动时期,跟随鲁迅先生,写作和翻译过许多著作,著名的文化乡贤“未名四杰”就在咱一条街上。

在我长大成人的岁月里,对这一切全然不知。一直到我上了大学,在大学的课本里初看到,但并不入骨。后来回乡工作,后来开始主编《未名文艺》,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很多的“后来”,让我渐渐翻开了有关“未名”的册页。

未名的人事,父母未曾提及,邻居未曾提及,传道授业的老师未曾提及,莫非文化和文化人,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在某些人的心中,分量那么轻?

其实这不能怪他们,父母们邻居们可能真的不知道,不是要有意隐藏些啥,文化以及文化人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他们生活的年月,能吃个饱饭,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就不容易了,嘴和肚子才是生命的要义。文化跟一日三餐和养儿育女相比,轻得可以忽略不计。

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创作和成就,是在我主编文学杂志《未名文艺》之后,我知道了他们是近邻,了解了他们的成就,也明白了他们是仰之弥高的山峰!

 

为了传承这一脉文化,我们办起了《未名文艺》。《未名文艺》是一本很好的杂志,它以“弘扬未名精神,服务经济建设,搭建联谊平台,繁荣乡土文化,推介文艺新秀”为宗旨,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地方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本土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未名文艺》于2007年创刊,到2017年年末停刊,存在了整整11年。这11年,所有的编辑人员心中都注满情怀的。11年,44期,总计发表文章约400万字,对未名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未名文艺》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走进千家万户。不仅省内外的文化人喜欢,连普通老百姓都爱看,因为它很平易,不做作,接地气。因为印数有限,经常供不应求,慕名来找《未名文艺》看的人时而有之。这一脉文韵,连接着人心。

我从2010年开始主编《未名文艺》,也是在这期间,大量的未名文章,未名叙事,未名资料,未名遗存,未名研讨等等,涌进视野,涌进生活。这也是《韦素园传》初的动力与精神开坛,可以说,没有《未名文艺》就没有《韦素园传》。

一直以来,国内研究韦素园的文章很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文学史料》的主编牛汉(又名牛汀)先生,写信给韦素园的胞侄韦顺先生说:“韦素园是我国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位有才华的革命作家,解放之后有关他的评介文章极少,一些青年(包括大学文学专业的学生)很不了解他的身世和创作……”当时他有选编韦素园选集的计划。有关韦素园的评介文章极少,一直到现在也还是这种情况。

1985年7月,安徽文艺出版社选编了一本《韦素园选集》,但是全方位地反映韦素园生平、创作和翻译的传记文学,目前还是空白。笔者作为韦素园的家乡的一名作者,这次能够出版专门介绍他的专著,感觉很是欣慰。

《韦素园传》初稿出来以后,分别发给了这方面研究的专家韦顺先生、黄开发教授、柳冬妩老师等人,他们给与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并从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也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老师交流过写作和出版传记的想法,也得到了徐主席的支持和赞许。他们都是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未名文化都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弘扬未名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在韦素园故乡的大地上,有一座美丽的未名湖。垂柳依依,波光潋滟,小桥拱背,水清鱼白,朝霞夕照,美不胜收。我曾经写过一首赞美它的歌:

 

未名湖水清又清,

为您展开了一面镜。

晨起映红霞,夜来托星星,

一弯亲亲的明月呀,

照得人心亮晶晶。

 

未名湖水清又清,

为您敞开了一颗心,

三春东风暖,秋月碧空净,

冬日飘飘的雪花呀,

撒向人间都是情。

 

未名湖水清又清,

为您打开了一扇门。

钟灵得人杰,毓秀化精英,

一脉悠悠的文韵呀,

照得人间暖意生。

 ……

 

在未名湖畔有一个园子,叫“素园”,是以韦素园的名字命名的。

素园,朴素的园,朴素的花。建设它的人很用心,“素园”一律“素色”,栽种的花一律是白色的:白芍药,白牵牛,白杜鹃,白菊……在这个全“素”的世界,一年四季绽放一支支静美的花。朴素,其实是美的,也是动人的。

但我还是希望跟韦素园相关的东西,可以暖色一些。不由得想起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温暖”的文字!我想把这样的房子交给韦素园,如果可能的话。

他应该有“春暖花开”!

温暖,对他来说是多么稀缺。他一生似乎都偏冷,他也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暖色”文字,他的作品多是《春雨》那样的伤感,《蜘蛛的网》那样的禁锢,《白色的丁香》那样的寂寥,《睡时》那样的空虚,《晨歌》那样的无奈,《致不识者POVE女士》那样的衰微,《怀念我的一位亲友》那样的悲愤,《忆亡友愈》那样的沉痛,《落叶之歌》那样的隐忧,《乡人与山雀》那样的左右为难,《生命苦了我》那样的强作欢笑,《别》那样的怅然若失,《焚化》那样的阴森寒冷,《影的辞行》那样的孤独冷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他心里难道不渴望“暖”吗,不渴望“花开”吗,可叹连他对极其渴望的爱情,也是那么理智,那么克制。已经病入膏肓,怎么可以让喜欢的人无着无落?她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应该有一个可以对母亲交代的归宿。叫弟弟韦丛芜执笔写一封回信吧,就这样。

想当年,他为了追求理想,执意要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忍痛离开心爱的姑娘,而这次,为了成全她,他又忍痛放弃。

为他人着想,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苦难的幸福。

所以,我非常希望能有一间“春暖花开”的房子,他可以坐在房子里,不再生病,不再孤单,不再冷风入骨,不再寒凉沁心。

不是我不恭敬,如我上文所说,我真的有一种感觉,想以一名长者的心态,体恤他年轻的心灵。一个30岁就走完人生全程的“追求者”——为理想而生的人,是会让很多懂他的人伤感的。

怜弟怀友意殷殷,事业文章难忘情。

呕尽心血流尽泪,香山遗望草青青。

这是韦丛芜的诗句,一奶同胞,情真意切,香山的草啊,也一定满含深情,护佑着这个早早沉睡的赤子。

 

仅以此传,献给远在天国的乡贤,愿他世世安稳,有福有寿,不痛不苦,春暖花开。愿他在天国能够望见人间,能够闻到故土的气息。

 

 

                                          黃圣凤

                                     2019年12月21日写于 博敏宅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485+)
  • 体验差(159+)
  • 体验好(297+)
  • 购买多(308+)
  • azw3(265+)
  • 中评多(87+)
  • 内容齐全(479+)
  • 超值(108+)
  • 无缺页(609+)
  • 图文清晰(598+)
  • 速度快(529+)
  • 值得购买(635+)
  • 体验还行(190+)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5-01-07 06:46:5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晏***媛: ( 2025-01-11 08:11:14 )

    够人性化!

  • 网友 宫***凡: ( 2024-12-22 08:01:38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龚***湄: ( 2025-01-07 07:26:0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薛***玉: ( 2024-12-23 17:18:5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10 02:14:3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通***蕊: ( 2025-01-17 04:48:15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曹***雯: ( 2025-01-07 18:39:27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石***致: ( 2025-01-12 15:21:2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陈***秋: ( 2025-01-17 03:58:39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訾***雰: ( 2025-01-01 13:10:5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22 03:04:1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屠***好: ( 2024-12-24 18:05:54 )

    还行吧。

  • 网友 邱***洋: ( 2024-12-25 03:36:0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