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网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22:17:07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精美图片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20391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
  • 页数:352
  • 价格:58.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22:17:07

寄语:

“世图心理”用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全方位、多角度解剖孤独感。曾奇峰、童俊、张鸣作序推荐。若不能穿越孤独、拥抱孤寂、学会独处,你的人生,势必就是一场永不落


内容简介: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书籍目录:

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章 “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

——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004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015

第三章 吾栖之肤036

第四章 孤独的形成与转化047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 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070

第六章 “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中的运用083

第七章 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案例中的浮现102

第八章 孤独感的复杂性质121

第九章 “见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135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 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被劝诱的认同161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督导分析师的视角181

第十二章 培训分析师的孤独194

第十三章 家是世界上好的地方208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 孤独与生命周期221

第十五章 玛丽莲·梦露——世界上孤独的人235

第十六章 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分析的发展视角247

第十七章 士兵的孤独264

第五部分  总 结

第十八章 死亡是孤独之神281

作者介绍304


作者介绍: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Arlene Kramer Richards)

教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员。同时,理查兹博士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第39分会前任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孤独与孤单”联合主席,与人合著《梦的肖像画》,还参与了《幻想、神话与现实》《精神分析的光谱》,以及《倒错移情》等书的编撰工作。

 

露西尔·斯派拉(Lucille Spira)

哲学博士,认证临床社会工作者,纽约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学院成员,该学院文学组主持人员。

 

亚瑟·林奇(Arthur A. Lynch)

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会主席、资深教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兼职教授。他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是认证精神分析师,与人合著了大量文章,涉及比较精神分析和历史精神分析。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孤独,是一种文化的风骨

——《穿越孤独》推荐序

人是群居的动物,天生害怕孤独。所谓人的社会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自我培养合群的禀赋。为了能融入群体,单独的个体,每每要牺牲很多。作为人,即使能单独生存,一般也会把自己隐藏在群体里。

然而,人又是有文化的动物,文化不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需要创造的。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孔子是孤独的。在他的祖国鲁国,他像麒麟一样,不被人认识。他虽然做过一任司寇,但是一直被投闲置散。他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君能够慧眼识人。厄于陈蔡,困于匡,郁郁不得志。他不是不能像他的后辈那样,投君主之所好,说点君主爱听的。吾从周,虽百折而不悔,知其不可而为之。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因为他不能玷污了自己的理想。当年理解孔子的人,屈指可数。老人家虽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真正继承孔子衣钵的,不过数人而已。

司马迁也是孤独的。其实,“通古今之变”的他,完全可以投君主之所好,用他无人能及的知识,为汉武帝设计好的封禅大礼,提供好的聚敛方法,规划便捷的出征路线。这些事儿,哪怕他仅仅做了一件,富贵荣华,唾手可得。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好的就是这一口。然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就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他要为中国做史者立一个碑,为文化的传承,定一个方向。让这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记叙中得以丰润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哪怕遭遇了这个昏暴皇帝的宫刑,依然忍辱负重,坚持下来。司马迁作为当时人写当时史,对自己的皇帝的批判,前无故人,后无来者。尽管在后世人眼里,由于好大喜功成为一种流行的历史观,汉武帝一直是雄才大略之主,但是,真实的刘彻,就是一个劳民伤财,为了自己的虚荣,把无数的生命和财产扔到无谓的战争中的暴君,一个听信方士、迷信巫蛊害死自己儿子的昏君。剥了汉武帝皮的司马迁,不仅在当年是孤独的,成为宦官之后,不齿于士大夫,而且,在后世也是孤独的,他的文笔虽说被称道,他的历史观,却久久不能得到认可。

所有有个性的文化人,都是孤独的。当他们潜心自己的事业时,每每忘记了俗事,不合俗流。多数人其实无法博得当事之名,即使没有藏之名山,也经常是在死后才为人所认识发掘。人称明末大儒的王夫之,其实在明末籍籍无名,他的成名,得等到两百多年之后,曾国藩来成全。就跟画家梵·高一样,生前的一幅画作连换块面包都难,死后却可以卖到几千万。敢跟皇帝比书法的王僧虔,比完之后,皇帝问,卿与朕的书,孰为?王僧虔居然说,臣书,陛下亦。说完这话,弄不好脑袋就没了,没了脑袋,就成了孤魂野鬼。所以,有这样胆气的书法家,也是孤独的。

敢于蔑视王侯权贵的人,敢于在皇帝面前说实话的人,都是孤独的。有权的人,无论是权臣还是君王,都喜欢奉承拍马。权力的秉性,决定了权力人的秉性。能耐着性子接受直言的皇帝,十个里,找不到半个。就连人称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听魏征的刺耳之言多了,也耐不住性子,要借机杀人,别的人就更不要提了。所以,但凡这样的人,都混不好,在众多奉迎中,很是孤立。受打击,遭排挤。明枪暗箭,多是冲他们来的。别人不敢做的事儿,偏偏你们敢,就凭这个,也是该死。但是,恰是这样敢于傲视权力的人,才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留下来一点脸面。

李白让贵妃捧砚,叫力士脱靴,为诗人长脸了;韩愈谏唐皇迎佛骨,柳宗元被贬边州,为文章家长脸了;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为诗人兼文章家长脸了;王阳明的龙场之困,为哲学家长脸了。如果他们天天歌功颂德,荣华富贵,我们这个民族,不仅诗没了,文章没了,连学问也没了。

贝多芬说,公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很多,但贝多芬只有一个。他无疑是孤独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整个法国都在称赞他们的勇士惩罚了野蛮人的时候,雨果站出来喝道:有两个抢劫犯,一个英国,一个法国,我作证!这个时刻,他肯定也是孤独的。在德雷菲斯案被民族主义迷雾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左拉站出来说,你们都错了,我作证!他更是孤独的,孤独到几乎被疯狂的愚民打死。

孤独是一种风骨,有这样的风骨,文化才有活力,否则,无论多么华丽,多么绚烂,多么有气势,经过历史的沉淀,都会变成噪音和垃圾。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即使对有风骨的人一时不能理解,一时不敢面对孤独,也千万不要总是把这样的人投入监狱,打翻在地,踏上千万只脚。把这样的人踩进了泥里,民族的文化,也就在泥里了。

历史,只会记录,只会沉淀,不会原谅任何丑恶和罪恶。终被历史记住的,不是成千累万的谀词和颂歌,而马屁和马屁精,只能成为笑柄。王公权贵,终归一抷黄土,舞谢楼台,也都雨打风吹去。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

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

这是一本涉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孤独感的书,

它从多途径、多维度对孤独加以澄清和理解,

回答关于孤独的问题和争议。


媒体评论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终坦然接受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书中对孤独感的讨论令人着迷,显然,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这是独一无二的。

——哈罗德·布卢姆


前言

超越孤独

——《穿越孤独》推荐序

 

次遇见这个研讨会“Symposium on loneliness”是在2011年纽约“美国精神分析冬季年会”上。当时,我一个人因为独自在漫天风雪的纽约曼哈顿接受精神分析训练而深感孤独痛苦,当在年会资料上见到这个研讨会时,就毫不犹豫地拿起笔选择了参加。自此,与这个议题相遇,也与这个广泛存在的人类精神现象相遇。

但,我在此刻提到的相遇是指,从导致个人情绪痛苦的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试图进行深刻探寻继而超越的相遇。而后面的心理过程则是在随着这个研讨会年复一年的进行,自己从旁听到并参与讨论,到继而读到这本集“研讨人类孤独现象”大成的文集,这是一个不短的痛苦的过程。

一些集前人智慧的洞见也随着这种苦痛的精神修炼而呈现出来:如果将我的这种初到纽约的孤独理解成发生在离开故乡、家人和朋友,又尚未在新的环境中发展出必要而坚实的可以规避孤独感的人际关系;将我在分析训练中必须面对的来自早年的创伤体验以及必须让过去成为过去理解成丧失体验;在这种时刻,孤独感可能就会是一种占优势的感受而与痛苦纠缠在一起。因此,孤独也明显地揭示了一种与过去的分离,一种对丧失关系的渴望,一种对新关系的憧憬,当然是对那种能分享、能理解抑或是共情理解的关系的渴望。进而,这种痛苦也让我理解了它既是告别、是负性情绪,同时也蕴含了对新关系的向往,对未知的一种开放的可能。

在随后越来越多的对这个主题的了解中,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这个研讨会中的纽约的分析家们的了解及成为朋友的过程中,我自感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我自幼年时代就形成的某种孤独。这种孤独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究点地讲,它或许变成了一种孤单的独处,如果“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而独处则表达着孤单之荣耀”。独处代表着对孤单的一种泰然自若,这种泰然自若的基础在于那些被怀念的不在场的客体可能被代之以一种客体表征(object-representation)、一个艺术品等。在这里,我以为,对我来说这个客体的表征,这个象征物就是这部厚厚的著作,我带着一种愉悦,也带着一种泰然自若,读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想着将其翻译成中文,带给中国的同行,带给中国的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我领悟了什么是客体内化,内化的客体随时可以以象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大概也是禅意了。

心里有了这种念头,就马上将其付诸行动。首先想到的总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我与这家出版机构已经有了几代(出版人几年一代吧)出版人的友谊,初的李征,随后的编辑曹文等。这里面发展的也是关系。基于对很多事物的共同看法,我们在认知上的大致相同,还有的是她们一如既往地对我个人的尊重,首先是孤独在这里碰撞出创造性,我们年复一年地讨论着选题,将我们共同欣赏的主题选出来,介绍给我们中国的读者,有几个主题硬是成了畅销书。在这儿,孤独就在一种大的范围内引起了共鸣。

在这里,我想问的是:什么是超越孤独呢?对我来说,通过这样的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通过将国外好的精神分析著作介绍到中国,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加强我这个已有很多年西学素养的自我与他人---我的骨肉同胞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和疏离感,这也是我与我的根联结的过程,也是整合的过程。孤独,在这里就升华成为了一种创造了。

回到这部著作上来,首先我感叹于这群分析家们的执着,他们发扬和继承了精神分析探索的传统,将其临床所见和日常所思及对自己不停歇的洞察中,那些在人类中广泛存在但在浩瀚的精神分析文献中不见有论述的孤独和孤单现象提到议事日程中来。我也敬佩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接纳了这个研讨会,并让其一走十余年。当然,协会也是有衡量指标的,那就是每次年会后与会者对是否继续某个研讨会的反馈。这样一个既开放又严谨的过程,导致了这本著作的诞生。它的诞生填补了精神分析对人类孤独现象深入探索的空白,如此,这群分析家和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功莫大焉。这也是孤独带来创造性好的范例。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们从如下四个部分探讨了孤独和孤单这个主题:

1、孤独感、创造性与艺术家

2、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3、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4、孤独与生活事件

在这些精彩的论述中,分析家们不但与你分享他们的孤独之痛,也向你展现独处的荣耀。而他们对自己的开放和坦诚使人印象极为深刻。

在本文的后,我想到萨特的话:孤独是人类处境的基本特征,个体需要创造生活中的意义,而又觉察自己孤身置于宇宙,觉察到那种空虚,孤独感就会出现在这种冲突之中,所以,孤独感常被定义为个体内心生活的本质。

我认为,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终坦然接受终的孤独——死亡。

后,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世图的曹文女士,感谢她的努力使这本书得以出版;感谢这本书的译者武汉市心理医院的曹思聪心理治疗师、蓝微心理治疗师,感谢他们精准的翻译;感谢李小龙主任认真、细致的校对,不仅仅是英文的高水准,还有很好的文学素养,这一切让这部集很多人心血的文集得以呈现。

 

童俊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武汉市心理医院主任医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候选人

咀嚼孤独

 

——《穿越孤独》推荐序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表面上看,孤独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渴望交流是人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本质的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比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来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比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在两种情况下,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比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于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又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于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所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君子”的人,即使在他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样的要求,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在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会被他人评判,我们自然会把行为调整得符合一般道德伦理规范,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监督没有了,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约束来管理我们的行为,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来。 我们也许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这样做了,但别人不知道,所以没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至少有一个人是知道的,那就是你自己。一个人也许可以永远地欺骗别人,但他能永远地欺骗自己吗?每一个人一生的目标都是内与外的和谐,这种追求和谐的力量,迟早会攻击那些不那么符合慎独的标准的行为,内心的冲突也就随之产生。所谓慎独,就是不让这种冲突产生,“君子不欺于暗室”,根本就不给自己攻击自己的机会。

 

一个没有学会应付孤独的人,注定也不会很好地交流。因为一个跟自己都相处不好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跟别人打交道呢?他孤独时的内心冲突,迟早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重现。比如,一个有很多内心冲突的人,希望通过一场爱情来缓解那些冲突,结果经常会是,在爱情开始不久,与他所爱的人的冲突就开始了,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渴望友谊和爱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曾奇峰

创始人、首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书籍介绍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最大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最终坦然接受最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书中对孤独感的讨论令人着迷,显然,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这是独一无二的。

——哈罗德•布卢姆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590+)
  • 体验好(114+)
  • 还行吧(292+)
  • 实惠(448+)
  • 好评(270+)
  • 藏书馆(218+)
  • pdf(203+)
  • 经典(671+)
  • 全格式(301+)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5-01-16 15:22:0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宫***凡: ( 2025-01-20 09:57:2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蓬***之: ( 2024-12-26 07:37:00 )

    好棒good

  • 网友 温***欣: ( 2024-12-27 09:28:49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沈***松: ( 2025-01-11 15:12:05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印***文: ( 2024-12-31 21:48:2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潘***丽: ( 2024-12-25 07:03:13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2 19:21:23 )

    OK,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5-01-06 18:11:5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车***波: ( 2025-01-11 14:25:23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游***钰: ( 2024-12-27 12:47:1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