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网 -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22:14:06

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精美图片
》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014584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41.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22:14:06

寄语:

收录顾景舟、蒋蓉、徐秀棠等紫砂名家名品!全方位了解中国紫砂审美历史,紫砂壶收藏鉴赏图书!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位紫砂艺术教授指点迷津!


内容简介:

紫砂艺术源于陶都宜兴,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元素、国艺精粹为一体的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堪称“国粹”。《中国紫砂审美史——暨宜兴紫砂名家谱》一书收录了有以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等为代表的历史大家,有以顾景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有以汪寅仙、何道洪等为代表的当代老一辈艺术大师,有以吴群祥、吴鸣、江建翔、季益顺等为代表的壶坛扛鼎精英,有以吴东元、李寒勇、吴界明、唐彬杰等为代表的中青年紫砂名家,以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堵潮、王强等为代表的八零后紫砂新锐等的名家名品。分为明清篇(上)、明清篇(下)、紫砂七老篇、当代紫砂艺术名家篇、科学理性看紫砂·客观公正论壶艺五部分。该书不仅详尽阐述了紫砂壶的历史及名家名品,还就如何评判紫砂壶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全书编排图文并茂、设计印刷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鉴赏和实用价值。


书籍目录:

序/001章  明清篇(上篇)

/001第二章  明清篇(下篇)

/021第三章  紫砂七老篇

/053第四章  当代紫砂艺术名家篇

/075第五章  科学理性看紫砂、客观公正论壶艺

/241当代紫砂艺术名家索引

/255后记

/258


作者介绍:

    堵江华,号文砂,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粹翰墨紫砂研究院执行院长。    1966年10月生于陶都宜兴。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转向紫砂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艺术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紫砂艺术创作能力、扎实的制作工艺技艺、高超的紫砂陶刻水准,在紫砂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相关文化的研习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艺术创作中,既致力于作品的精良品质,更重视作品所包容、展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致力于紫砂历史文化梳理的同时,更关注紫砂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2006年5月,成为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机构和艺术学府——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位美术学(紫砂艺术)教授、研究生导师。    从市场看,作为当代紫砂艺术领域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堵江华教授的代表作品《石瓢提梁壶》《东坡提梁壶》《极天壶》等在保利往年的拍卖中都取得单价超过四十万元以上成交记录,是当代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作品市场的重要标杆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科学理性看紫砂、客观公正论壶艺

话题之一:关于紫砂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在衣食住行的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需求也不断提升,进而推动了文化艺术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国人生活品质标志的茶文化也跟随着时代自然发展,而与茶文化紧密相关的紫砂文化的发展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紫砂壶作为异的茶具且是能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品,越来越成为收藏品市场的主流门类之一,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2010 年春拍已故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的一把石瓢壶《吴湖帆题书画》创出1232 万的成交纪录后,近这两年有多件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以超千万成交,其中保利拍卖顾景舟的十一件套的《提壁茶具》创出1700 余万元的成交纪录,瀚海拍卖顾景舟的单件《提壁壶》以1300 余万元成交,今年顾景舟石瓢壶更创出2817 万元单件成交纪录。同时,更为令人注目的是,近两年开始有当代在世紫砂艺术家的紫砂作品超过百万甚至达到数百万的成交单价,尤其去年在世大师的作品拍卖创出了过千万的成交纪录,对紫砂壶的价值认识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有人担心紫砂是否过热了?

一把壶能卖数百万乃至过千万,紫砂市场是否过热了呢?如果简单直观地理解一把用来泡茶的壶价值千万,确实是个天价!但我们都知道,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可以融合陶瓷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雕塑、紫砂陶刻包括篆刻等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同时,优秀的紫砂作品既可以作为艺术品欣赏、把玩,又具优异的实用性,是能融入生活的艺术品,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完全可以与任何艺术品相提并论,而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更有其优越性!纵观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以书画作品为例,抛开古代作品,近现代单价过亿的作品已不在少数,即使当今一些艺术名家包括一些年轻当代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品单价数千万已比比皆是。而目前紫砂行业单价过千万元的数件作品,基本是有被誉为紫砂艺术泰斗的已故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亚明、唐云、韩美林等艺术大师合作的作品,其他当代秀的紫砂艺术家的作品单价绝大多数还基本定位在数十万元,过百万乃至数百万的还只有极少数的作品。回顾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艺术品市场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中期,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单价就过百万,其他一些中青年紫砂艺术名家的作品单价从数万到数十万已经不在少数,而当时国内绘画作品价格能上数十万过百万的也就仅有少数如吴冠中、范曾、陈逸飞等大家,其他如陈丹青、罗中立、杨飞云等名家的作品也就数万元,而如今他们的作品都已经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成交纪录了。如果横向比较一下,可以说许多优秀紫砂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被充分的发掘。因此,就市场而言,紫砂还说不上热,更不能说过热。

另外,如果我们理性地想,紫砂艺术品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果真热了也不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茶文化作为国人生活品质的标志之一,如果普通百姓也能在生活中用好壶泡好茶,说明我们国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紫砂果真热了那一定是好事!

 

不过,就市场而言,对紫砂作品的价格我是这么认为的:就艺术价值来看,无论是泰斗顾景舟的1700 万的《提壁茶具》,或是其他当代大师作品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成交纪录,这些都是市场给予优秀紫砂经典作品的价值肯定,对人们认识紫砂艺术作品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以紫砂壶为主体的紫砂作品作为能融入生活的艺术品,集实用、品赏、把玩、收藏于一体,把艺术欣赏和文化收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除了极少数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以外,大多数作品的市场定位还是应该符合我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个人认为一般品质较好的实用型紫砂壶定位在数千元(这里当然是指具有收藏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部分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定位在一两万或略高;一些有影响、有造诣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大师的作品定位应该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不宜过分追求高价以免曲高和寡导致行业的正常发展。

 

话题之二:关于紫砂原料

前两年有些媒体一度关注紫砂且尤为关注紫砂泥料,紫砂泥料也自然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在很多场合经常会听到说宜兴的紫砂快挖没了,甚至说宜兴的紫砂矿早就封了,紫砂泥已经没有了。实际上在宜兴,紫砂作为陶土原料中的一种,储量很丰富。所谓的紫砂矿早就封了是指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原料矿因为长期开采至后期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后其品质和开采成本与其他矿源相比失去了竞争优势,加之因为城市发展、房地产开等因素影响到开采环境而导致停止开采经营。就紫砂泥料的现状来看,一来紫砂行业内有关从业人员或企业有大量存储,有些做高端作品的业者本来用料就不多但存泥却不少,恐怕自己一辈子也用不完;二来还有其他优质矿源在源源不断地开采,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紫砂原料的问题。

紫砂泥料稀缺之所以能成为热门话题,也可能是一些从业人员尤其是一些商家由于自身理解局限或商业利益误导了市场。实际上,紫砂艺术的价值或意义不仅在于紫砂这种优异的材质以及功能的发现,更在于它丰厚的文化积累。紫砂从字面看是一种材料,但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紫砂就是“宜兴紫砂文化”的概称。紫砂文化是宜兴悠久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共同发展的成果。行业内外经常说紫砂泥是宜兴独有且稀缺的,也有以此来提升其商业价值的目的,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类似紫砂这种陶土材料未必只有宜兴有(当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地区有比宜兴更好的紫砂矿),而紫砂文化是宜兴独有的!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一旦其他地方也发现了紫砂泥料就可能会影响到宜兴紫砂的市场发展,我觉得完全不必担心。比方说:书法艺术依托宣纸与毛笔才能体现,宣纸与毛笔也是我国独有的产品,试想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等也来研究宣纸与毛笔的制造,难道会造不出来?但即使德国造出了比我们更好的宣纸和毛笔,书法依然毫无疑问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因此,我们宜兴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要有起码的认识与自信!

另外一些初接触紫砂壶的朋友常会关心紫砂泥料品质是否优良、是否原矿。确实,品质优良的紫砂泥料是紫砂佳作的重要前提。用质优紫砂泥料制作的壶表面质朴自然,有和润温雅的光泽,俗称“水色”好;同时,既然称之为砂,无论粗细都会有颗粒质感,且又粗而不糙,看似砂土金铁,抚摸却有温润之感。

原矿、原创等都是近两年流行的新名词。所谓原矿应该是指从紫砂泥矿里挖出后不加任何色料直接澄炼后的自然色泽的紫砂泥。自然的紫砂泥料成色质朴、内敛、自然、温雅,一般的紫砂原料泥因为自身含有比较丰富的金属元素而呈现出比较丰富的泥色,其中主要有紫泥、红泥和段泥(浅黄色),以原料泥相互配比后色泽也更加丰富,无须另加着色剂(金属氧化物)就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可以满足我们一般的用料要求。前人也从其他陶瓷行业用着色剂调配陶瓷胎料中得到启发,也有少数在宜兴紫砂生产中加以运用,使宜兴紫砂的生产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呈色变化,使紫砂产品的呈色更加丰富和完善,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天然的紫砂泥料之所以能有比较丰富的呈色也是因为自身就含有相应的金属元素,因此天然的紫砂泥和添加着色剂的紫砂泥本质上基本没有区别,在使用中也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天然的紫砂泥呈色自然,添加着色剂的则可以使呈色满足更多人群的主观审美要求。

初接触紫砂壶在选择紫砂作品时,如果不能辨别紫砂料的品质,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不选那种做工粗糙、价格低廉的低档产品。道理也很简单:中高档紫砂作品的价值构成中泥料成本只占较少部分,作者不会去选择劣质泥料以免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贬低了自己的作品价值。你在选择中高档作品时可根据自己对泥料的色泽、颗粒质感、光泽度等方面的喜好程度做出选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低档紫砂壶虽然观赏性差些,但只要烧成温度达标,在泡茶的功能上与中高档作品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经常遇到有一些初级紫砂壶爱好者会问:市场上廉价的低档壶能不能用?会不会对人有害?很显然这是受到某些错误信息误导后失去了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基本事物的评判能力。档的壶起码也是经过1000 多度高温烧制成的陶器,陶土中无论什么成分经高温烧制成陶后就是极稳定的陶瓷胎体构成部分,不可能与超不过100 度的水发生任何反应,也就不可能对茶水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对紫砂行业比较熟悉的人应该知道,在低档紫砂类产品中,有一种过去国营紫砂工艺厂大批量生产的侧把茶洗,还有一种专门炖鸡煲汤的紫砂汽锅。这些茶洗或汽锅用

低档的紫砂泥料、端快捷的生产工艺,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又要使表面红润光泽,就采用蘸浆工艺,即在胎体表面用或喷或刷或浸泡等手法施一层亚光釉,而浆料调色则以氧化铁即铁红粉为主。

我们人类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了经验:即使是普通的陶器,也是我们生活日用器皿中安全、可靠、无害和可信的!

 

话题之三:关于紫砂成型工艺的话题

近一段时间紫砂成型工艺成了爱壶者尤其是初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关心的话题,所谓“全手工”“半手工”“模具壶”等等概念给购买者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有必要做些介绍让紫砂爱好者们对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个客观的认识。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一方面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同时也因为它独特的成型工艺。从生产历史来看,紫砂器的成型从用模(如斫木为模等)到无模(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成型)再到无模和有模(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成型后再用预制的模具准型)并存。一些初接触紫砂壶的朋友常会问起“全手工壶”“半手工壶”“模具壶”的概念,实际上准确地说没有明确的概念之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壶体由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后直接成型;后者是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成型后再增加一道用预先制作的石膏模子准型工序后成壶体的(用石膏模子给壶体准型的目的是使壶形更加周正)。两者比较,制作过程中有部分区别,但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的略微差异和终作品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是紫砂器自身独有的成型方式,由明朝从供春到时大彬期间的紫砂艺术家不断摸索、总结到成熟后就一直延续至今。自古至今,这种成型方法是紫砂从业者必须进行训练和掌握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紫砂厂,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厂领导和以顾景舟大师为代表的艺术、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借鉴一些其他陶瓷行业的成型方法,总结出了用石膏模具搪胚整形的壶体成型方法,即在过去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成型之后,再增加一道用石膏模具给壶体准形的工序,以使壶体造型更周正,更利于达到理想的形体设计。应该说用石膏模具搪胚整形这道工序的产生是紫砂成型方式的补充和完善,也是紫砂生产中的一种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紫砂艺术作品的形体表现能力,也对紫砂行业作品品质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实际在历史上就有使用模具,只是那时候没有石膏模,一般采用木模、石模或陶模等,因为吸水性差,不利于生产而没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可能有些对紫砂作品制作生产过程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全手工壶”做得慢、产量低,误认为用“模子”做壶一压就完成一个壶,像复印机一样,产量会很高,所以认为“手工壶”应该比“模子壶”更有价值,这是对紫砂壶的成型过程缺乏全面的了解。实际上决定产量的不是成型方法而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一个熟练的紫砂从业者如果没有艺术追求可以一天拍五个十个身筒甚至制作完成;一个艺术大师也可以用数天或数月或数年去精心构思一个理想的形体,制作一个母模后可以反复审视以求

尽量完美,然后以此制作模具作为辅助只作一件作品!前后两者的价值如何评判呢?

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是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品,从技术上讲用什么方法对他而言都不是问题,他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能达到自己的艺术创作要求;如果是一个紫砂业者制作实用产品,那他当然应该选择他自己认为能够提高工效和提高作品品质的制作方法来完成作品。紫砂业者无论用哪种成型方法,根本的是要向紫砂爱好者或使用者提供好品质的作品——因为作品的品质才是作品价值重要的基础!片面地强调作品的成型方法并想以此提升作品价值的想法意义不是很大:早先紫砂成型工艺还没有进步的年代,所有紫砂业者包括相当部分为耕作之余的农妇都是使用名副其实的全手工来制作产品,价格有些也极其低廉——这并不是要说全手工工艺本身不值钱,而是说明传统紫砂成型工艺并不神秘;而壶艺泰斗顾景舟与高庄教授合作的提壁壶、汪寅仙大师与张守智教授合作的曲壶等,很多经典作品都是借助或部分借助模具辅助才得以完美地呈现,这些作品都代表着当今紫砂艺术成就,同时也成为紫砂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标杆。所以说,成型工艺本身与作品品质没有必然联系,与作品价值也就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我们从事紫砂作品制作的业者都明白:要制作精致的紫砂作品,就必须有精巧恰当的辅助工具,而能否设计、制作恰有针对性的包括模具在内的辅助工具是衡量一个紫砂业者工艺水平的重要参考。可以这么说,学会拍身筒、镶壶体等传统紫砂工艺只是一个紫砂从业者的初级阶段,而从作品的造型设计到母模制作而后模具制作是需要有较高水准的紫砂业者才能完成的。

所以,就紫砂成型工艺的话题,应该是这么认为:

一、紫砂独特的成型工艺是紫砂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优秀的传统工艺技艺必须要认真传承和弘扬。同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传统要继承,同时也不能完全排斥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中的运用。

二、紫砂成型过程中工序和方法的差异,与作品的品质优劣没有必然联系。决定作品价值或意义的不在于成型方法,而是作品的品质。同时,作者制作某件作品的主观思想和作者自身的艺术造诣,以及作者的艺德品格乃至作者对行业、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构成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三、部分业者或紫砂艺人延续采用过去的传统成型工具、成型方法来完成作品制作的习惯应该得到尊重、肯定、支持和弘扬。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前人代代总结的成型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相信如果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有创造思想的紫砂大师活在当今也一定会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所以,应该鼓励有思想、有学养的紫砂艺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寻求能够提升作品艺术品质、提高作品制作工效的新方法、新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行业发展才是对传统好的保护。

四、要成为一个真正具备收藏潜力的优秀紫砂艺术家,必须在掌握精湛的紫砂传统成型技艺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造型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艺术思考能力,要有传承文化的能力,更要有努力积累发展文化的能力。

五、我们在充分肯定紫砂传统成型工艺的同时,一定要明白任何行业、任何工艺、任何技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总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求新。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行业的发展就必然会走到尽头。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敬仰、去研究、去掌握、去继承、去弘扬。同时,但凡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学习传统不是为了受其束缚,而是取其精华使得今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六、没有艺术创新思想、没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制壶艺人,无论用什么方法制作的产品都不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总的来说,紫砂优异的材料和独特的工艺固然重要,但过分地强调材料的稀缺和工艺的神秘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尽管一些片面的说法往往也多数出自一些文化认知能力较差以及一些接触紫砂不深的群体,但对整体紫砂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能忽视!我们希望紫砂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社会客观、科学、理性地认识我们的紫砂行业,为紫砂文化产业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而努力!

话题之五:关于“代工”的话题

“代工”这个词存在于诸多行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也曾经表示:“市场经济下,追名逐利之风渗透各行各业时,宜兴紫砂也难以独善其身。”就紫砂行业关于“代工”的话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一些作者为了追求利益利用自己的“名气”,也就是利用市场对自己的信任,雇佣他人扩大自己的“产量”,同时又隐瞒真实情况,以抬高“作品”的价格欺骗市场的行为,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抛弃。既然紫砂行业的“代工现象”客观存在,甚至有关媒体及坊间传闻部分大师名家也存在“代工”行为,作为紫砂爱好者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其实普通紫砂爱好者也可以理性地看待客观存在的“代工”现象。

紫砂作品中有艺术创作作品和日用工艺品之分。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艺术家自身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如果是“代工”产品就不是艺术家自己的劳动,就不具备艺术品的属性,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品,价值评判也就不能以艺术作品来看待。

普通的归类于日用工艺品的紫砂作品,衡量它的价值时主要注重作品的用料、造型、工艺、烧成等方面,看作品能否融实用、欣赏、把玩为一体。有些紫砂爱好者选壶时愿意只看作品不看印章,也就是只看作品的品质而不论作者是谁,这就比较适合于日用紫砂壶的选择。相对于这类产品,不在意作者是谁,是否“代工”也就关系不大了。因为既然归类于日用产品,它的印章更相当于其他行业产品的厂家字号或标识。宜兴紫砂工艺厂在改制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的产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是统一用的“中国宜兴”印章。那个时期国营紫砂厂接到了生产任务或出口订单,如果厂内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把部分数量的订单安排给厂外乡下的制壶艺人按产品要求制作完成,也用“中国宜兴”印章——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的“代工”。

“代工”是现在几乎任何行业,上至尖端高科技产品下至普通的日用产品,包括国际国内著名、端的品牌都在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现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园区也有很多工厂以“代工”的方式存在。如果以后紫砂行业也能出现规模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用于实用紫砂制品的生产,相信对紫砂日用工艺品市场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到目前的紫砂业内,面对存在的“代工”行为,我认为一些大师名家如果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找人“代工”后,又当作自己的“真品”去蒙骗爱壶者以渔利,这就是艺德问题了,这样的大师、这样的名家一旦让人了解自然就失信于世,而这类“作品”也终究会失宠于人的。

我之所以说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代工”,因为如果“代工”不是以恶意渔利为目的,我们还是应该区别认识的。比如老一辈大师从业都超过大半个世纪了,每个人处世与人交往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大师社会交往宽泛,一生中有无数各类朋友,有朋友就有往来,有往来就会有应酬。但做壶毕竟不是写字画画可以一挥而就,应酬多了自然就难以应酬,但有些无奈的应酬又不能不应,甚至被要求“代工”由子女或徒弟协助完成作品以应付应酬——相信从艺数十年的大师多数会遇到这样的处境,这种“代工”与渔利无关,还是应该理解的。

简而言之,与社会上任何行业一样,紫砂行业的“代工”问题客观存在,而紫砂爱好者也应该理性对待——在选择紫砂壶时,可以先考虑一下自己买壶的用途。如果只是当作一件日用茶具时,只要从作品的工艺性和实用性来做鉴别,通常是看作品的用料是否恰当,造型是否满意,制作工艺是否精到,烧成火候是否合适,使用把玩是否得心应手等,不必太在意作者是谁,也就不会受“代工”之扰了;如果要选择一件既实用又作艺术收藏的作品,那在注重作品的工艺性、实用性的同时,作品所包含的艺术思想、艺术创造和作者的综合信息就更为重要了,包括作者艺术造诣以及作者的艺德品格——或者说,此件作品是否“代工”或该作者平时是否乐于“代工”,也是你评判此件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了。

 

话题之六:关于电视、网络购物等新经营模式对紫砂收藏市场的

影响

【紫砂是文化,如果当作产品则产品终会有尽头会被取代,唯有优秀文化会流传。】近几年来,电视、网络购物发展迅速,经营的商品五花八门,紫砂壶也成为其中热门的经营内容。不过,行业里对此差评居多,尤其是对一些电视购物的批评还相当激烈。

据说主导这些电视销售紫砂产品项目的通常不是宜兴紫砂行业以内的人。因为这些年紫砂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市场日趋兴旺,外地商客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将经营工业化产品的经营手法运用到了紫砂产品的经营中。一般是借用某些题材如奥运、世博、神舟上天、航母下海等热点出一些有纪念性的批量产品,利用电视购物栏目的传播优势来实现数量可观的销售。受到业内较多贬评是有些商家邀请一些大师参与其中,而推的产品却较为粗劣,甚至用注浆成型、蘸浆、喷浆(蘸浆、喷浆即类似壶面施亚光釉)来完成产品,而宣传上依然夸大其收藏价值。客观地说,其中有部分确确实实对紫砂市场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几乎所有的电视购物栏目中,在介绍所推紫砂产品时,毫无例外地从多方面强调其收藏价值。实际上,大家也明白,电视购物需要将高额的广告费用平摊到每件商品里,所以通常产品的批量肯定比较大,而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实际上是难言收藏价值的。同时,各个环节都要分摊利润,后可以落实到作者手上的制作成本只能是销售价格中比较少的部分,所以,作为商品也是属于性价比不高的。

当然,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商家“利”字在先总是难免之事。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些事物。对初涉紫砂壶收藏的爱好者而言,谨慎面对电视购物中的紫砂壶的同时,也有可取之处。由于好品质的、真正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作品总归属于极少数,市场上的产品也良莠不齐,难

以选择。而经营电视购物的商家从控制经营风险的角度看,相信也会在商品质量上有所重视,其中也可能确实有一些大师参与了项目,亲手制作当然是不可能,但也许会对产品质量监督有所作用。虽然因批量大而失去收藏价值优势,但换个思路,数量再怎么大也无法与邮、币、卡等动辄数十万的印刷发行量相比,现在已几乎对生活无用的邮、币、卡也都宣传有收藏价值,那如果品质确实不错的紫砂壶,即使是电视购物中的产品,从长远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收藏价值。

以笔者的观点,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电视、网络以其信息传播的超强能力可以说已经在主导现代人的生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紫砂进入电视购物、网络销售是必然之事。作为从业人员尤其是一些有较大行业影响的名家大师有机会也可以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参与,传导正确的专业信息,从而引导紫砂艺术市场能够健康地发展。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紫砂壶收藏鉴赏***图书!

 全方位了解中国紫砂审美历史!

 收录顾景舟、蒋蓉、徐秀棠等紫砂名家名品!

 集结近现代紫砂壶制壶中坚力量扛鼎之作!

 初学菜鸟、资深玩家兼用,教你科学理性看紫砂!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位紫砂艺术教授指点迷津!


书摘插图


前言

品味紫砂 感受风雅境界

紫砂,从字面上看,指的是一种材料,但我们现在通常说到的紫砂,是指以紫砂壶为主体的宜兴紫砂文化的一个概称。紫砂壶,简单地看就是一种茶具,但仔细品味,优秀的紫砂壶作品是融陶瓷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雕塑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极具中

华文化代表性而且是能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品。

紫砂,质朴淳厚又内敛清雅、如金铁般的凝重坚栗又似脂玉般的温润恬静,每以泡茶,古雅绝伦,耐人品味,妙不可思!

 

紫砂之美,美之于型

紫砂器型,或简约大气,或文儒恬静,或精巧雅致,方圆肥瘦、百态千姿。由于紫砂泥料是所有陶瓷胚料里可塑性的一种,因此塑造形体时可以给制作者限度地发挥。历代紫砂艺术家们从自然界以及各种艺术门类中寻找创作灵感,运用到紫砂器型的设计中,使紫砂壶的造型极为多样。而经过历代紫砂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努力,对历代传统器型不断地进行再创作,成就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传世佳器。紫砂是融入生活的器物,欣赏紫砂器型之美,无需深奥之理,我们尽可以用朴素的眼光和符合自己的审美思维,品赏紫砂的精神之美,感受紫砂的气度之美,发现紫砂的神韵之美,品味紫砂的和谐之美。

 

紫砂之妙,妙之于砂

紫砂之妙,先妙于砂。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中所述:“以本山之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明代雅士文震亨(文徵明曾孙)的《长物志》中说道:“茶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代著名茶人学者许次纾的《茶疏》中说:“往日龚春茶壶,今日时(大)彬所制,大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制作紫砂壶的材料紫砂泥是砂而非泥,结构呈颗粒状,特殊的结构使它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却又能不渗水,用俗话说是“透气不漏水”。正是这种奇妙的性能使得紫砂壶在泡茶时能把茶的真味、原味、纯味充分地表达出来。天然的紫砂泥料质朴、内敛、自然、温雅,呈色多彩,所谓“土备五色,灿若披锦”。一般的原料泥有紫泥、红泥和段泥(浅黄色),以原料泥相互配比后色泽更为丰富。品质好的紫砂料制作的壶表面质朴自然,有和润温雅的光泽,俗称“水色”好。同时,既然称之为砂,无论粗细都会有明确的颗粒质感。由优质的紫砂料精制而成的壶给人的感受是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紫而不姹,红而不嫣,淳朴内敛却有润泽雅韵、凝重坚栗却有盎然生机。

 

紫砂之精,精之于工

紫砂之精,精于其独特的成型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紫砂器自北宋初创至明中期数百年间的发展,历代从业者根据紫砂泥料独特的物理性能和极佳的可塑性,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独有的紫砂成型工艺。型之美、砂之妙都基于工之精才得以体现,而工之精妙则体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从作品细节上的精致也就可以去感受作品品质的精良。所以,“内部处理很精到、细节处理不马虎”也可以作为初识砂壶者评判作品优劣的诀窍。

同时,紫砂之精,既在于工之精良,更在于艺之精深。明代著名的制壶大家时大彬之高徒徐友泉,作品工精至极,妙出心裁,晚年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故所谓工之精,不仅在于细部之精工,更在于凭借精良之工表达出作品的精神、气度和神韵。

 

紫砂之贵,贵之于名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土砂之贵,胜过珠玉?其实,文人汪文柏诗中赞美的是陈鸣远的作品,贵于珠玉的不是紫砂这种材料,而是陈鸣远用阳羡土砂制作而成的精妙作品。明代周高起的作品《阳羡茗壶系》中有述:“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量,价每一二十金,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砂土与金争价,前提是“名手”所作。紫砂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之所以远高于其他传统工艺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紫砂作品更注重人文因素。从目前所能见到的紫砂历史上件留下作者印迹的《供春壶》开始,每件紫砂作品上几乎都会留下作者工工整整的名款,每个名款都代表着作者对待作品的一份责任,从每件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作者的工艺技艺,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态度。作品上留有名款,名款也就自然成为评判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作者是否名家,当然也就对作品的价值评判有很大影响。“贵之于名”其实不仅限于紫砂作品,其他艺术作品何尝不是应名而贵?但此“名”却不可为“虚名”,紫砂之名是美之型、妙之砂、精之工的积累,作者的艺术个性、艺术造诣、艺术思想、审美情趣乃至艺德品格是紫砂之名成就的根本!

品味紫砂,我们可以从简约中感受到大气舒朗;品味紫砂,我们可以从细节中感受到品质精良;品味紫砂,我们可以从质朴中感受到内敛雅韵;品味紫砂,我们可以从凝重坚栗中感受到尊而不炫、如脂似玉却贵而不奢;品味紫砂,我们可以从喧嚣中感受到一份幽雅和恬静;品味紫砂,我们可以感受到国粹精华的风雅境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azw3(600+)
  • 经典(142+)
  • 三星好评(229+)
  • 体验好(129+)
  • 品质不错(537+)
  • 已买(604+)
  • 购买多(428+)
  • 无多页(480+)
  • 书籍完整(242+)
  • 四星好评(444+)
  • 无缺页(572+)

下载评价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22:38:4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8 19:37:12 )

    OK,还可以

  • 网友 冉***兮: ( 2024-12-24 13:57:32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宫***凡: ( 2025-01-20 03:12:2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敖***菡: ( 2024-12-25 12:08:22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詹***萍: ( 2025-01-20 21:28:3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龚***湄: ( 2025-01-09 13:59:1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游***钰: ( 2025-01-09 06:41:4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隗***杉: ( 2025-01-07 01:13:2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随机推荐